“鵲江魚肥,瀾溪油香”。古時被稱作瀾溪的大通古鎮,自古便以魚鹽城市和特產麻油著稱。這麻油便是大通小磨麻油,在銅陵可謂是家喻戶曉,久負盛名,有著“一滴十里香”的美譽。
顧名思義,大通小磨麻油出自大通,因制作時采用的是小石磨,所以稱之為“小磨麻油”。大通是一座曾與安慶、蕪湖、蚌埠并稱為“安徽四大商埠”的千年古鎮,也是通往佛教圣地“蓮花佛國”九華山的重要中轉地。清光緒年間,山東省文登市郭太和將郭家祖傳的小磨麻油制作技藝帶到大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制取的小磨麻油品佳質優,是大通麻油中的珍品,隨著古鎮的繁盛而香飄四海。
對于這段歷史,曾跟隨郭年宏學藝的大通江豚麻油廠負責人許季明描述得更為翔實——郭太和當年在去往九華山進香拜佛時路過大通,發現很多香客都愛食芝麻油,但大通的幾家麻油小作坊與他郭家的祖傳小磨麻油相比遜色不少,于是,郭太和便帶著兒子郭年宏與石匠夢老三來到大通,定居老橋口,開始了郭家祖傳小磨麻油的生產。由于制作精良,麻油香氣特別濃郁,郭家小磨麻油一時間傳遍沿江數省,深受好評。
郭太和去世后,郭年宏繼承父親手藝。然而,由于一些原因,郭氏的小磨麻油一度在市場上消失。直到1984年,大通鎮政府恢復傳統的小磨麻油生產,成立大通小磨麻油廠,當時退伍回鄉的許季明便是其中的一名工人。為了重現小磨麻油往昔風采,工廠多次組織人員向年已古稀的郭年宏學藝,許季明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工廠在繼承郭太和祖傳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生產出的麻油油色橙黃棕紅,香味濃郁,深受市場青睞。
現如今,當年成立的大通小磨麻油廠已經不復存在,但工廠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卻將大通小磨麻油的傳統工藝秉承下來,并經多次改良,將傳統的手工制作發展成了目前的半機械化生產。制作時精選當地優質芝麻為主要原料,通過傳統的石磨工藝,用水代法加工制取,經漂洗浸泡、炒籽、瀝水、除雜、磨漿、兌漿、攪油、震蕩、分離、沉淀、過濾、包裝等十多道工序生產而成,每一步都很有講究,即便是看似簡單的炒籽環節也蘊含玄機:首先得用猛火爆炒芝麻,使其熟透,顏色變為金黃,再以文火焙炒,讓芝麻顏色從金黃逐漸變為內外一致的棕紅。然后再燜入少量的水,用于去除芝麻煙味,使其冷卻變脆,這其中的溫度、時間、水量全憑老師傅經驗精準把握。
麻油香味濃郁,天然原汁,營養豐富,據《中藥四百味》載,芝麻油味甘,性微寒,善解毒,具有清涼降火、消炎解毒、潤腸通便、烏發催乳、滋補肝腎和降低膽固醇之功效。富含的VE和抗氧化保護染色體元素,可潤臟、抗癌和延緩衰老。如今,大通小磨麻油不僅成為銅陵當地人餐桌上的食用佳品,也成為銅陵的一大特色招牌,其制作技藝今年成功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方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