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安徽省藝術研究院指導,市藝術劇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樅陽腔(吹腔)表演人才培養》活動在我市圓滿收官,并舉辦了學員結業考核匯報演出,演出分下午場和晚上場兩場進行,受到了國內外戲劇專家、表演藝術家和到場觀眾的一致稱贊。同時召開了培訓項目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授課教師對這次培訓項目的實施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達到了國家藝術基金所明確的高起點運作、高標準實施的要求,為樅陽腔的創新性傳承開啟了值得點贊的新模式新途徑。
樅陽腔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項目,是流傳300多年的古老戲曲聲腔,更是銅陵特有的戲曲文化“活化石”。樅陽腔是明末清初興起于安徽樅陽、懷寧石牌一帶的戲曲聲腔,是徽劇的主要腔調之一。因用笛子或嗩吶伴奏,又名吹腔。此外,還有石牌腔、吹撥腔、安慶梆子、蘆花梆子等稱謂。在中國戲曲四大聲腔藝術中“昆腔、皮黃腔、吹腔、高腔”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又與昆曲、京劇、秦腔、粵劇、黃梅戲、越劇、川劇、漢劇、評劇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借鑒、互相融合、輾轉流傳,充分展現這一聲腔在音樂形態、器樂形式、唱腔個性等方面的藝術特點,彰顯中國戲曲的審美和融合創造的獨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從詩經楚辭到漢賦樂府,從唐詩宋詞、宋代雜劇到元曲輝煌,從“百戲之祖”昆山腔到昆曲、從樅陽腔(吹腔)到徽劇,從徽班進京到京劇成為國粹,從《孔雀東南飛》、《竇娥冤》、《救風塵》到《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中國戲曲一路走來,承嗣文化傳統,融合各方技藝,以中國審美講述中國故事,在人物塑造和故事結構上銳意創新,在詞曲元素和表演體例上一脈相承、綿延不息。只有像樅陽腔(吹腔)等戲曲一樣古老的諸多藝術門類形成的中華藝術譜系都迸發活力、持續脈動,今天新興而海量的藝術平臺、賽道、商業模式,才會獲得更加豐沛的資源賦能,我們的文化創新和文藝繁榮才能真正達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想境界。
我們欣喜地看到,自2021年以來,市文化主管部門和市藝術劇院把非遺項目——樅陽腔的傳承當作文化精品項目來抓。制定了《樅陽腔傳承保護和振興發展工作手冊》,赴樅陽縣及周邊地區的民間老藝人(大鼓書、老戲班、戲曲、民歌愛好者)中進行走訪調查,收集整理了民間戲曲的故事原本和曲譜、劇本,邀請聲腔藝術專家根據樅陽腔(吹腔)的聲腔藝術特色,創新改編曲調形式,挖掘整理出了6個唱段。
2021年3月12日晚,在五松山劇院舉辦全國樅陽腔(吹腔)聲腔藝術展演活動,來自國家級非遺西秦戲、寧河戲、紹劇、徽劇、柳子戲等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和銅陵藝術劇院的演員們演唱了吹腔選段,展示了樅陽腔在南北各地的風姿華彩。隨后召開全國樅陽腔(吹腔)學術研討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和國內部分院團、高校、研究機構及上海、江蘇、四川、江西、廣東、福建、安徽的專家學者60多人參加,收集論文28篇,約40萬字。通過對“樅陽腔”的挖掘、整理、展演、修復、研究,力圖細致地梳理戲曲聲腔藝術,為戲曲藝術體系勾勒出一條獨具個性的藝術規律,將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的眾多聲腔、眾多現象,一一解剖,一一聚焦,深度地推進學術前沿成果,共同為民族化的戲曲理論體系建設做出努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表示:“樅陽腔是中國戲曲的奇葩,300多年來不絕如縷,至今許多地方劇種的吹腔依舊保留著原初風貌,有驚人的一致性,在‘世之腔調,三十年一變’的戲曲發展史上是罕見的?!?/p>
2021年7月份依托市藝術劇院成立中國戲曲學會樅陽腔(吹腔)研究分會,聘請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研究員朱飛躍擔任會長,市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樅陽腔省級非遺傳承人王麗娟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
市人大常委會今年組織開展銅陵非遺保護地方立法調研,會同文化主管部門和縣區人民政府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推動包括樅陽腔在內的17項省級非遺和市級非遺的傳承保護和振興發展。
下一步,我們要借鑒這次國家藝術資金資助的樅陽腔(吹腔)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的成功實踐,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繼續深入挖掘、整理、傳承和發展樅陽腔(吹腔)聲腔藝術。要發揮市藝術劇院和市縣區文化部門單位、各級各類學校的主陣地作用,通過王麗娟等傳承人和領軍人才的“口口相傳”和“手足相授”,讓以團帶班、院校合作、非遺傳承人帶徒的方式成為我市傳承樅陽腔(吹腔)的一道靚麗風景,使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成為非遺傳承的新常態。打造一批特色傳承學校、傳習基地、非遺特色村鎮和街區。把樅陽腔(吹腔)等戲曲聲腔藝術融入銅陵人民的生產生活,有序推進非遺保護傳承的各項工作,創新開展系列傳承傳播活動,提升非遺傳承實踐能力,力爭早日完成樅陽腔(吹腔)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的目標任務。
市縣區專業藝術院團和各戲曲類文藝協會要廣泛參與,為樅陽腔(吹腔)的傳承提供更多不同形式的展示、展演活動和平臺;戲劇表演團體要采取以團帶班、非遺傳承人帶徒等方式傳授技藝;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讓樅陽腔等戲曲進校園持續深入開展下去,組織“傳承人”牽手“小演員”傳幫帶的常態化機制,把樅陽腔(吹腔)表演藝術家的精神財富、藝術造詣、舞臺經驗等傳承下去,使之薪火相傳,把培根鑄魂工程真正植入幼小心靈。市發改、財政、自然資源、商務、稅務等部門要落實文化體制改革和非遺傳承保護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和創作經費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促進非遺傳承的政策保障和協調推進機制。
同時又要加快整理復排樅陽腔(吹腔)的傳統經典曲段如《百花贈劍》、《昭君出塞》、《戲牡丹》等,創作排演大型樅陽腔(吹腔)現代劇目,加強理論發掘和研究,編輯出版樅陽腔(吹腔)學術研究叢書,立足安徽和銅陵,發掘培養中青年表演后備人才,構建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非遺傳承體系,使樅陽腔(吹腔)真正在銅陵實現跨越時代跨越地域的戲曲文化傳承,讓這一古老戲曲聲腔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奪目光彩。(張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