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在哪里,農家書屋就建到哪里。這是黑龍江省農家書屋改革創新首批試點摸索出的經驗。為了提升農家書屋服務效能,黑龍江試點將書屋開進民宿,將農技知識講堂搬到書屋,同時搭建數字平臺方便在線閱讀。農家書屋向特色化、專業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在廣袤黑土地上傳遞濃濃書香。(據《人民日報》報道)
早在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部委聯合發出了《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農家書屋工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5年來,扎根在廣袤農村大地上的農家書屋為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村居民的整體文化素養和精神風貌獲得了明顯提升。
建設農家書屋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農村廣袤的土地上,讓農民居民能夠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用文化的力量來改善生產方式、提升生活品質、促進鄉村振興。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農家書屋缺乏活力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甚至在一些地方,農家書屋長期門庭冷落,變成了擺設。
從理論上講,農家書屋是農村群眾重要的文化陣地,是農村群眾豐富精神世界的文化糧倉,但是時下的一些農家書屋再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有的農家書屋在選址上考慮的是最大限度節約成本,而忽略了讀者是否方便;有的農家書屋藏書并不少,但是真正對農民胃口、滿足農民需求的并不多;有的農家書屋服務內容單一,新鮮感過后就缺少吸引力……正是這些情況的出現,讓不少農家書屋缺乏活力盡顯疲態,服務效能大大降低。
如何打造農家書屋的升級版,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農村群眾?因為各地的情況不同,采取的具體方法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有一點應該是共同的、相通的,那就是要用創新發展的理念來辦好農家書屋。比如在眼下,黑龍江省所進行的試點中,推出的“書屋開進民宿,講堂搬到書屋”“發展志愿服務,推廣全民閱讀”“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文化糧倉’”等做法,就將服務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由于政府的投入在不斷加大,農家書屋在農村越來越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但是農家書屋不只是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更應該是可以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精神養分的文化陣地。實踐證明,只有牢固樹立創新發展思維,針對農村讀者的需要不斷解決新難題,農家書屋才能活力倍增,為農村群眾提供更貼心、更高效、更優質的服務,這一點應該成為共識。(劉根生)